穴位名
三焦俞 Sānjiāoshū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三焦为六腑之一,俞即输注,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,故名三焦俞。
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三焦背俞穴。
定位:在腰部,当第1腰椎棘突下,旁开15寸。
取法: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,往上推1个椎体,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。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背阔肌、下后锯肌、骶棘肌。有第一腰动、静脉后支。分布着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,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。皮肤由第十十二胸神经和第一、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。腰背筋膜为胸背筋膜的深层,在腰背部增厚,其纤维组织致密,呈腱膜性质。因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腱而增强。所以针经该膜时,有阻力感。在骶棘肌前与后面两层筋膜,在该肌外侧缘愈合,形成骶棘肌鞘。该外侧缘的鞘膜为腹肌起始的腱膜。筋膜上部介于第十二肋和第一腰椎横突之间特别增厚,则称腰肋韧带。
作用:通利三焦,疏调水道。
主治:中、下焦疾患:如呕吐,呃逆,饮食不化,胸腹胀满,肠鸣泄泻,黄疸水肿,食少身瘦,头痛目眩,腰脊强痛,妇人瘕聚,小便不利,尿血,消渴,遗尿,遗精,胃脘痛,腹胀,完谷不化[],肠呜,胸胁痛,肠鸣,泄泻,痢疾,水肿,腰背疼痛,泄痢,鼓胀,黄疽,癃闭,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,肠炎,肾炎,腹水,尿潴留,神经衰弱,胃炎,胃痉挛,消化不良,腰肌劳损等。
配气海穴、足三里穴治肠鸣、腹胀。
配石门穴治水肿,排尿困难。
配身柱穴、命门穴治腰嵴强痛,嵴柱炎。
配大肠俞穴、气海穴、中极穴、足三里穴治急慢性肾炎。
配肝俞穴、脾俞穴、阳陵泉穴治黄疸、呕吐。
配脾俞穴、胃俞穴、中脘穴治消化不良、耳鸣。
刺法:直刺05~1寸,局部有酸胀感,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。不能深刺。
灸法:艾炷灸5-10壮;或艾条灸10-20分钟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头痛、食不下、肠鸣腹胀、欲呕时泄,三焦俞主之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肩背拘急,腰嵴强。
《针灸大成》:泄注下痢。
《备急千金要》:脏腑积聚胀满……不能饮食,灸三焦俞随年壮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三焦俞,穴在第十三椎下,两旁相长嵴各一寸五分……三焦热壅,气不升降,口苦唇裂,消渴。
穴位名眉冲Meichong,别名:小竹穴,星穴。眉,指眉毛,眉头;冲,有直上之义。本穴在眉头直上,经气沿眉头上行第一穴,因而名之。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人体的头部,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...
穴位名曲差Qucha,别名:鼻冲。曲,有屈曲不直之义;差,有不齐之义,或有邪义。足太阳经自睛明直行向上,行至眉冲处即横行向外,曲而不齐也。又以其横列不与发际诸穴相齐,故名之以“差”(差,音池,参差不齐...
穴位名承光Chengguang,名解:承,受也。光,亮也,阳也,热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。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,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,如受之以热一般,故名。经属属足太阳...
穴位名通天Tōngtiān,别名:天臼,天伯,天目,天白,天日,天归,天旧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,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,经由本穴吸热后才...
穴位名络却Luòquè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强阳、脑盖。络即联络,却指返回,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,然后又返回,故名络却。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...
穴位名玉枕Yùzhě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玉,金性器物,肺金之气也。枕,头与枕接触之部位,言穴所在的位置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。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...
穴位名天柱Tiānzhù,出《灵枢本输》。名解:天,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,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。柱,支柱也,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,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...
穴位名大杼dàzhù,出《灵枢刺节真邪》。别名背俞。释义:大杼。大,大也,多也。杼,古指织布的梭子。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。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虽散...
穴位名风门fēngmén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热府。名解:风,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。门,出入的门户也。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。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吸热胀...
穴位名肺俞fèishū,出《灵枢·背腧》。肺,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;俞,同“输”或作“腧”,意均同,有转输、运输、输注之义。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,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,是肺气转输、输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