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名
束骨 Shùgǔ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名解:束,捆也、束缚也。骨,水也。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。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,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,如被束缚一般,故名束骨。
属足太阳膀胱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,五行属木。
定位:在足外侧,第五跖骨小头后缘,赤白肉际处。
取法:沿小趾向上摸,摸到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,关节后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。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小趾展肌、小趾短屈肌、第五跖骨骨膜。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。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,经外踝与跟骨之间,在外踝下转向前行,改称为足背外侧皮神经,沿足及小趾外侧缘,达小趾末节基底部。
作用:疏经活络,散风清热,清利头目。
主治:头目,腰背,下肢等疾患:如身热,头痛,目赤,耳聋,眩晕,项强,腰痛,髀枢痛,脚如结[],腨如裂,癫狂,惊痫,泄痢,疟疾,痈疽,疔疮,目眩,腰背痛,下肢后侧痛,腰腿疼痛,癫痫,痫,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,落枕,腓肠肌痉挛,头晕,精神病,眼结膜炎,泪管狭窄,高血压,肛门手术后疼痛等。
1、配肾俞穴、太冲穴治目眩。
2、配风池穴、百会穴、印堂穴、太冲穴治头痛。
3、配风池穴、天柱穴、后溪穴治项强。
4、配大肠俞穴、腰阳关穴、委中穴、昆仑穴治腰腿痛。
刺法:直刺03~05寸。
灸法:艾条灸5-10分钟;或艾柱灸3-5壮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暴病头痛、身热痛、肌肉动、耳聋、恶风、目眦烂赤、项不可以顾、髀枢痛、泄、肠癖,束骨主之。寒热腰痛如折,束骨主之。身痛、狂、善行、癫疾,束骨主之。
《备急于金要》:狂易,多言不休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目眩项不可回顾。
《百症赋》:项强多恶风,束骨相连于天柱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主本节肿疼,足心发热。
穴位名眉冲Meichong,别名:小竹穴,星穴。眉,指眉毛,眉头;冲,有直上之义。本穴在眉头直上,经气沿眉头上行第一穴,因而名之。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人体的头部,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...
穴位名曲差Qucha,别名:鼻冲。曲,有屈曲不直之义;差,有不齐之义,或有邪义。足太阳经自睛明直行向上,行至眉冲处即横行向外,曲而不齐也。又以其横列不与发际诸穴相齐,故名之以“差”(差,音池,参差不齐...
穴位名承光Chengguang,名解:承,受也。光,亮也,阳也,热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。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,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,如受之以热一般,故名。经属属足太阳...
穴位名通天Tōngtiān,别名:天臼,天伯,天目,天白,天日,天归,天旧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,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,经由本穴吸热后才...
穴位名络却Luòquè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强阳、脑盖。络即联络,却指返回,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,然后又返回,故名络却。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...
穴位名玉枕Yùzhě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玉,金性器物,肺金之气也。枕,头与枕接触之部位,言穴所在的位置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。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...
穴位名天柱Tiānzhù,出《灵枢本输》。名解:天,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,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。柱,支柱也,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,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。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...
穴位名大杼dàzhù,出《灵枢刺节真邪》。别名背俞。释义:大杼。大,大也,多也。杼,古指织布的梭子。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。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虽散...
穴位名风门fēngmén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热府。名解:风,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。门,出入的门户也。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。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吸热胀...
穴位名肺俞fèishū,出《灵枢·背腧》。肺,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;俞,同“输”或作“腧”,意均同,有转输、运输、输注之义。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,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,是肺气转输、输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