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髎 Jù1iá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巨,有大义。髎,有深孔之义。此穴在上颌与颧骨交接处的巨大缝隙处,故名巨髎。
属足阳明胃经。为阳蹻脉、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。
定位:在面部,瞳孔直下,平鼻翼下缘处,当鼻唇沟外侧。
取法:直视前,沿瞳孔直下垂直线向下,与鼻翼下缘水平线交点凹陷处即是。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提上唇肌、提口角肌。有面动、静脉及眶下动、静脉之分支。分布着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。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。皮下筋膜内弹性纤维连于皮肤的真皮层,并与表情肌的肌质相交织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组织,在面动脉及面前静脉的外侧,深进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。该二肌由面神经颊支支配。
作用:清热熄风,明目退翳
主治:口眼斜,眼睑瞤动,目赤痛,目翳,青盲,角膜炎,视神经萎缩,颊肿痛,鼻塞,鼻衄,鼻炎,齿痛,唇颊部炎症,面痛,面瘫[],三叉神经痛等。
刺法:斜刺或平刺03~05寸。
灸法: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按摩:以两手拇指指腹点按巨髎3~5分钟,可纠正口眼斜。
1、配素髎穴、和髎穴治过敏性鼻炎。
2、配天窗穴治颊肿。
3、配地仓穴、颊车穴、合谷穴治口。
4、配合谷穴、下关穴、内庭穴治疗牙痛、三叉神经痛。
5、配合谷穴、风池穴、阳白穴、颊车穴治口眼喎斜。
6、配合谷穴治齿痛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面目恶风寒,颊肿臃痛,招摇视瞻,瘈疭口僻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瘛疭,唇颊肿痛,口僻,目障无见,远视恍恍,淫肤白膜,翳覆瞳子,面风,鼻肿臃痛,招摇视瞻,脚气膝肿。
《类经图翼》:瘛疭,唇颊肿痛,口,目障,青盲无见,远视恍恍,面风鼻颊肿,脚气,膝胫肿痛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:颊肿痛,巨髎,天窗。
穴位名瞳子髎Tóngzǐliáo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后曲、鱼尾、太阳、前关。名解:瞳,意指瞳子,《玉篇》:“目珠子也。”子,犹人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谁子之与也?”瞳子,意指瞳人,或称瞳孔。目之精...
穴位名听会Tīghu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听呵、听河、后关。名解:听,聆也,耳受声为听。会,有会合、聚会之义。耳主听觉,穴当耳前,为耳部脉气之聚会,以其主治耳聋气闭,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,为司听之...
穴位名上关Shàgguā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客主人、客主、容主。名解:上,与下对言。关,意指关键之处。此穴在颧弓之上缘,足阳明胃经下关穴之上,故名上关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耳前,下...
穴位名颔厌Hàyà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颔,下巴也,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,此指足阳明的气血。厌,厌倦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。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行至本穴后...
穴位名悬颅Xuálu,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:髓孔穴,髓中穴,米啮穴。名解:悬,吊挂也。颅,古指头盖骨,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。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。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...
穴位名悬厘XuáLí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悬,有系挂之义。厘,与氂通,是长毛与强屈之毛,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。穴在耳郭外斜上角,悬于头部,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,差之毫厘,相隔如山;鬓毛常强之使屈...
穴位名曲鬓Qūb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别名曲发。名解:曲即弯曲,鬓即鬓发,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,故名曲鬓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耳前鬓角...
穴位名率谷Shuài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银海精微》作率骨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蟀谷。别名耳尖。名解:率,有循、行之义。谷,泉出通川曰谷。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,本经循此缝运行,其缝犬牙交错、曲如蛇...
穴位名天冲Tiāhō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》作天衢。名解:天即天空,指头部,冲即冲要,此穴在头部两侧,为本经循行的冲要处,故名天冲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天冲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...
穴位名浮白Fúbái,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名解:浮,漂也,游也,满而溢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及《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之至大而浮。”又顺流曰浮,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