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岭南采药录》
为梧桐科植物翻白叶树的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,晒干。
生于砂质土山坡、平原、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。产广东、广西。
翻白叶树,又名:异叶翼子木、半边枫荷、阴阳叶、铁巴掌。
乔木,高可达20米。小枝被红色或黄色茸毛。叶异型,革质;幼树或萌发枝上的叶盾形,长约20厘米,掌状3~5深裂;成长树上的叶长圆形或卵状长阙形,长7~15厘米,宽3.5~8厘米,先端渐尖,或短尖,基部钝形、截形或斜心形,上面无毛,下面密被黄褐色茸毛;叶柄长1~2厘米;托叶线状长圆形。花脓生、单生成2~4朵聚生;小苞片2~4,全缘;萼片5,狭披针形,长2~2.5厘米,宽2~3毫米;花瓣5,白色;雄蕊15,每3个合成1束,与5个退化雄蕊互生;子房5室,被毛。蒴果木质,狭卵形,长4~5厘米,密被锈色星状柔毛。花期8月。
干燥根常切为厚约3毫米的饮片,栓皮浅棕色,木心浅红棕色。质略松,易碎。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淡,微温。"
祛风除湿,活血消肿。治风湿痹痛,腰肌劳损,手足酸麻无力,跌打损伤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善祛风湿,凡脚气、脚弱、痹痛,以之浸酒服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风湿痹痛,腰肌劳损,跌打瘀积,产后风瘫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治气管炎。"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
半枫荷品种很多,尚有金缕梅科的金缕半枫荷,五加科的变叶树参(白半枫荷),樟科的檫木(枫荷桂),桑科的白桂木(红半枫荷),功效基本相同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:鼻血雷拼音注音BíXiěLéi别名鼻血连(《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》)出处《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》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。冬季采挖,洗净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鼻血草拼音注音BíXiěCǎo别名红活美、滇荆芥、土荆芥来源唇形科滇荆芥属植物蜜蜂花Melissaaxillaris(Benth.)Bakh.f.[M.parvifloraBent...
拼音注音BíYān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和入其他药材后制成的粉末。功能主治《纲目拾遗》:"通关窍,治惊风,明目,定头痛,辟疫。""能追风发汗。"用法用量外用:搐鼻。制法《广大新书》:"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鼻涕果别名蜜心果、粘心果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napaulensisDC.,以根及果入药。根全年可采;果秋季采,晒干或鲜用。性味苦,凉。有毒。功能主治散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鸨肉拼音注音BǎoRòu出处《饮膳正要》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,善奔驰,常成群觅食,食物以植物质为主。繁殖于我国北部,迁至华北平原越冬。原形态大鸨,又名:独豹...
拼音注音BǎoYóu别名地鵏油、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tardaL.,以脂肪入药。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,冬迁我国北部。炮制冬至翌春猎捕,捕后去毛及内脏,煮肉,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,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鸊鷉拼音注音PìTī别名鷉、须赢(《尔雅》),刁鸭(《食疗本草》),油鸭(《纲目》),水鸰仃(《医林纂要》),水葫芦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鸟类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...
拼音注音BìZhì别名赤鷩(《山海经》),鵕鸃(《汉书》),采鸡(《逸周书》),锦鸡(《禽经》),金鸡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。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鳖血拼音注音BiēXuè别名团鱼血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sinensis(Wiegmann),以血入药。生境分布从东北到海南岛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。功能主治滋阴退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鳖脂拼音注音BiēZhī别名鳖膏(《本草拾遗》),鳖油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。功能主治①《本草蒙筌》:"眼睫倒毛签入,可资除害。"②《现代实用中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