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马芹(辽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辽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
为伞形科植物毒芹的根。采后洗净,晒干。
生水湿之处,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等地。江苏有栽培。
多年生草本,高约90厘米。茎粗,中空。叶互生,叶片广卵形,2~3回羽状分裂;裂片广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深浅不等的粗锯齿:叶柄基部宽展呈长圆形的叶鞘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,总苞缺乏;小总苞具数个长披针形小苞片,伞辐14~18枚,不等长,光滑;每一小伞形花序具花28~31朵;花白色,萼齿大而明显;花瓣5片,卵圆形,先端内卷;雄蕊5,与花瓣互生;子房下位,花柱短,基部扁平。双悬果圆卵形,光滑。花期10~11月。果期12月。
全草含有毒成分毒芹素和无毒成分毒芹醇。
果实含挥发油1.2%。油中成分有对-聚伞花素7%、γ-松油烯42%、β-蒎烯30%、月桂烯2.7%、α-蒎烯1.5%、枯醛5%、以及少量柠檬烯、莰烯、α-松油烯、β-水芹烯。
毒芹乃剧毒植物之一,其毒性成分毒芹素是一种中性的树脂样物质,有印防己毒素样作用,易溶于醇及碱性溶液中,主要含于根中,其它部分亦有。毒芹素很易吸收,人食之数分钟即中毒,口唇常发泡(乃至血泡),主要毒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,它有非常显着的致痉挛作用。中毒后有头晕、呕吐、痉挛、皮肤发红、面色发青,最后出现麻痹现象,死于呼吸衰竭。动物试验,很小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,有镇静作用,血压略降低,尿量稍增加;量大则导致痉挛、血压升高、呼吸加快,最后呼吸停止。对催眠药(巴比妥)中毒有某种程度的催醒作用,而不拮抗其致死作用,二者之拮抗并非选择性者。猫静脉注射致死量为5.36毫克/公斤,小鼠腹腔注射为48.3微克/克。世界各地均有中毒致死报告。有报告小量经干燥皮肤即可中毒者。此毒素对热稳定,在O~5℃时保存8个月毒力不变。中毒解救包括洗胃,人工呼吸,给氧气、巴比妥(视情况而定)。欧洲民间用此植物作成软膏或浸剂,外用治疗某些皮肤病及痛风或风湿、神经痛等的止痛剂。
本品有剧毒,禁止内服。
辽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:"治疗骨髓炎。毒芹根适量。洗净后,以石器捣碎,晾干,研成细末,以鸡蛋清调后敷疮面;或用鲜毒芹捣碎调鸡蛋清敷疮面亦可。每日上药一次,连上三至五次。
拼音注音DíZhì别名翟、山雉、翟鸡、山鸡、鸐鸟英文名Long-tailedPheasant出处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《纲目》:翟,美羽貌。雉居原野,翟居山林,故得山名。大者为鹅。山鸡有四种,名同物异,似...
《中国药典》:颠茄草英文名HERBABELLADONNAE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颠茄AtropabelladonnaL.的干燥全草。在开花至结果期内采挖,除去粗茎及泥沙,切段干燥。性状本品根呈圆柱形,直径...
别名苦蒿来源菊科顶羽菊Acroptilonrepens(L.)DC.[CentaureapicrisPall.],以地上部分入药。生境分布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活血消...
拼音注音DǐnɡGuǒMóJué来源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menophyllumkhasyanumHook.etBak.[H.denticulatumvar.f...
拼音注音DǐnɡTóuMǎLán别名癣药来源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头马蓝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rphochlamysaffinis(Griff.)Bre-mek.[Adenosinaaffi...
拼音注音DáXīnJú别名色尔君木美多(藏名)出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鞑新菊的头状花序。8~9月采花,阴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高山草地阴湿处。分布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态鞑新菊,又名:川西小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雕骨拼音注音DiāoGǔ别名鹰骨来源隼形目秃鹫Aegypiusspp.;鹰Accipiterspp.;金雕Aquilachrysaetos(L.);海雕Haliaeetusspp....
拼音注音DiāoZhǎo别名鹰爪来源隼形目秃鹫Aegypiusspp.;鹰Accipiterspp.;金雕Aquilachrysaetos(L.);海雕Haliaeetusspp.;鹰科鸢Milvus...
拼音注音DiāoTóu别名老雕头来源隼形目秃鹫Aegypiusspp.;鹰Accipiterspp.;金雕Aquilachrysaetos(L.);海雕Haliaeetusspp.;鹰科鸢Milvus...
别名酸叽叽树、马勒来源桑科钭叶榕FicusgibbosaBlume,以树皮及寄生入药。生境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热、消炎、解痉。主治感冒。高热抽搐,腹泻痢疾。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