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海 Zhàhǎi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阴蹻。照,明也,指光明照射。海,意为广大之四海,此指全身,海又是深洼之处。照者光明所及,海为百川之会。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,虽渊深如海,能光照周身也。水泉虽迂,终归于海。穴在内踝下之凹陷中,亦可比拟为海。肾为水脏,中寓真阳,水中有火,即所谓雷龙之火。照海者,深水之中,雷龙之火,明照四海,及于周身,不遗微小也,故名照海。
属足少阴肾经,为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阴蹻脉。
定位:在足内侧,内踝尖下凹陷处。
取法:坐位垂足,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,至下缘凹陷处,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。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胫骨后肌腱。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。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,内踝的周围,由内踝前后动脉、跗内侧动脉、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,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。后下为胫后动、静脉。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部为胫神经本干。
作用:养阴液、利咽喉、清神志、调下焦
主治:面目、咽喉、胸腹、肝肾、神志等疾患:如面目浮肿,目赤肿痛,视物模煳,咽喉肿痛,嗌干喉闭,心痛气喘,月经不调,痛经,赤白带下,阴挺阴痒,妇人血晕,胎衣不下,恶露不止,难产,肠鸣泄泻,蛊胀,疝气,淋病,遗精白浊,癃闭,遗尿,痫病夜发,卧惊,善悲不乐,瘈疭,脚气红肿,四肢懈惰,病证,失眠,小便不利,小便频数,咽干咽痛,嗜睡,痫证[],咽喉干痛,带下,阴挺,阴痒,小便不利或频数,便秘,踝关节肿痛,尿频尿闭,癫痫,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,扁桃体炎,肾炎,精神分裂症,癔病,神经衰弱,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,急性扁桃体炎,慢性咽喉炎,子宫脱垂等。
刺法:直刺05~0寸,局部有酸麻感,可扩散至整个踝部。针刺时,针尖不宜偏向后侧,以免刺破胫后动、静脉。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温灸5~10分钟。
按摩: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,每次1~3分钟,有补肾、养肝、健脾的功效。
配合谷穴、列缺穴治咽喉肿痛。
配中极穴、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,痛经,赤白带下。
照海配关元穴、中极穴、肾俞穴、膀胱俞穴治小便频数。
照海配大陵穴、神门穴、三阴交穴治失眠。
照海配肾俞穴、命门穴、志室穴、腰阳关穴、委中穴治肾虚腰痛。
照海配太冲穴、风池穴治头痛、眩晕。
照海配三阴交穴、听宫穴、听会穴治耳鸣、耳聋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疝,四肢淫泺,心闷,照海主之。卒疝,少腹痛,照海主之,病在左,取右,右取左,立已。惊,善悲不乐,如堕坠,汗不出,面尘黑,病饥不欲食,照海主之。偏枯不能行,大风默默,不知所痛,视如见星,溺黄,少腹热,咽干,照海主之。女子不下月水,照海主之。妇人阴挺出,四肢淫泺,心闷,照海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》:痹惊善悲不乐,如堕坠,汗不出,刺照海。
《针灸聚英》:痫病夜发,灸阴跷,照海穴也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:照海、水泉、曲骨,治妇人阴挺出。
《针灸大成》:洁古曰:痫病夜发灸阴蹻,照海穴也。
《通玄指要赋》:四肢之懈惰,凭照海以消除。
《灵光赋》:阴阳两蹻和三里,诸穴一般治脚气。
《标幽赋》:阴蹻、阳维而下胎衣。
穴位名瞳子髎Tóngzǐliáo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后曲、鱼尾、太阳、前关。名解:瞳,意指瞳子,《玉篇》:“目珠子也。”子,犹人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谁子之与也?”瞳子,意指瞳人,或称瞳孔。目之精...
穴位名听会Tīghu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听呵、听河、后关。名解:听,聆也,耳受声为听。会,有会合、聚会之义。耳主听觉,穴当耳前,为耳部脉气之聚会,以其主治耳聋气闭,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,为司听之...
穴位名上关Shàgguā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客主人、客主、容主。名解:上,与下对言。关,意指关键之处。此穴在颧弓之上缘,足阳明胃经下关穴之上,故名上关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耳前,下...
穴位名颔厌Hàyà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颔,下巴也,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,此指足阳明的气血。厌,厌倦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。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行至本穴后...
穴位名悬颅Xuálu,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:髓孔穴,髓中穴,米啮穴。名解:悬,吊挂也。颅,古指头盖骨,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。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。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...
穴位名悬厘XuáLí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悬,有系挂之义。厘,与氂通,是长毛与强屈之毛,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。穴在耳郭外斜上角,悬于头部,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,差之毫厘,相隔如山;鬓毛常强之使屈...
穴位名曲鬓Qūb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别名曲发。名解:曲即弯曲,鬓即鬓发,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,故名曲鬓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耳前鬓角...
穴位名率谷Shuài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银海精微》作率骨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蟀谷。别名耳尖。名解:率,有循、行之义。谷,泉出通川曰谷。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,本经循此缝运行,其缝犬牙交错、曲如蛇...
穴位名天冲Tiāhō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》作天衢。名解:天即天空,指头部,冲即冲要,此穴在头部两侧,为本经循行的冲要处,故名天冲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天冲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...
穴位名浮白Fúbái,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名解:浮,漂也,游也,满而溢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及《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之至大而浮。”又顺流曰浮,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