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白皮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榆白皮

拼音注音
Yú Bái Pí
出处

《药性论》·《本经》原作榆皮

来源

为榆科植物榆树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。春季或8~9月间割下老枝条,立即剥取内皮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河堤、田埂和路边;山麓、沙地上亦有生长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原形态

榆树(陶弘景),又名:粉(《诗经》),白榆(《毛诗传》),白枌(《尔雅》),零榆(《本经》),枌榆(《尔雅》郭璞注),榆钱树(《救荒本草》),钻天榆,钱榆、家榆。

落叶乔木,高达90米。树皮暗灰褐色,粗糙,有纵沟裂;小枝柔软,有毛,谈灰黄色。单叶互生;倒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~8厘米,宽2~2.5厘米。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通常单锯齿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;叶柄长2~8毫米,有毛;托叶披针形,长1厘米,有毛。花先叶开放,簇生,有短梗;花萼4~5裂;雄蕊4~5,花药紫色;子房扁平,花柱2。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,光滑,先端有缺口。种子位于中央,与缺口相接,长1~1.5厘米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6月。

本植物的叶(榆叶)、花(榆花)、果实或种子(榆荚仁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化学成分

含β-谷甾醇、植物甾醇、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、树胶、脂肪油。

归经

①《纲目》:"手足太阳、手阳明经。"
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胃,大、小肠。"

性味

甘,平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平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寒。"

注意

胃气虚寒者慎服。

功能主治

利水,通淋,消肿。治小便不通,淋浊,水肿,痈疽发背,丹毒,疥癣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大小便不通,利水道,除邪气。"

②《别录》:"主肠胃邪热气,消肿,疗小儿头疮痂疕。"

③《药性论》:"主利五淋,治不眠,疗齁。焙杵为末,每日朝夜用水五合,末二钱,煎如胶服。"

④孟诜:"主暴患赤肿,以皮三两捣,和三年醋滓封之,日六、七易,亦治女人妒乳肿。"
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经脉。涎,敷癣。"

⑥《纲目》:"利窍,渗湿热,行津液,消痈肿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
复方

①治小便出血,水道中涩痛:榆白皮(锉)三两,冬葵子一合,滑石二两,石韦(去毛)、瞿麦(用穗)、生干地黄各-两。上六味粗捣筛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煎至六分,去滓,入笔头灰半钱匕,搅匀,食前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榆白皮汤)

②治妊娠小便不利:葵子一升,榆白皮一把(切)。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五沸,服一升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)

③治虚劳尿白浊:榆白皮,切,二斤,水二斗,煮取五升,分五服。(《千金方》)

④治身体暴肿满:榆皮捣屑,随多少,杂米作粥食,小便利。(《备急方》)

⑤治堕胎后,下血不止:榆白皮(刮净,锉碎)、当归(切,焙)各半两。上二味捣筛,每服三钱匕。水一盏,入生姜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榆白皮煮散)

⑥治赤流肿丹毒:榆根白皮作末,鸡子白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⑦治风热肿毒,项生瘰疬:榆白皮(锉)、槐白皮(锉),赤小豆、大麦面、桑白皮(锉)、川朴硝、皂荚(去黑皮,涂酥炙微黄焦,去子),以上各半两。捣细罗为散,用鸡子清和如膏,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,干即易之。(《圣惠方》榆白皮散)

⑧治痈疽发背:榆根白皮,切,清水洗,捣极烂,和香油敷之,留头出气,燥则以苦茶频润,不粘更换新者,将愈,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,口合乃止。(《救急方》)

⑨治外伤性出血:榆树韧皮,放在75%的酒精中浸泡七天,取出阴干,研细末外用。(徐州《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)

⑩治火灼烂疮:榆白皮熟捣封之。(《千金髓方》)

⑾治烧、烫伤:榆树皮10克,太黄10克,酸枣树皮10克。用75%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,取滤液。用时清洁创面,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撒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⑿治小儿白秃疮:榆白皮捣末,醋和涂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各家论述

《纲目》:"榆皮、榆叶,性皆滑利下降,故人小便不通,五淋肿满,喘嗽不眠,经脉胎产诸证宜之。本草十剂云,滑可去着,冬葵子、榆白皮之属,盖亦取其利窍,渗湿热,消留着有形之物尔。气盛而壅者宜之。若胃寒而虚者,久服渗利,恐泄真气。"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