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宫 Tīggōg,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别名多所闻、听多闻、窗笼。听,聆也。宫,《说文》:“宫,室也。”《尔雅·释乐》:“宫,中也。”又有围、屏之意。一说本穴与耳门同位,闭口取之,则刺入者浅,故名“耳门”;开口取之,则刺入者深,故名“听宫”,喻犹达于深宫后庭也。
属手太阳小肠经。是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。
定位:在面部,耳屏前,下颌骨髁状突的后,张口时呈凹陷处。
取法:正坐或仰卧位,微张口,于耳屏前缘与下颌小头后缘之间凹陷处即是。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外耳道软骨。有颞浅动、静脉的耳前支。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。皮肤薄,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。皮下组织内除耳颞神经外,还有颞浅动、静脉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组织,到达外耳道软骨处,深刺可达第一、二颈椎体前缘之间。
作用:宣耳窍、宁神志
主治:耳鸣,耳聋,聤耳,外耳道炎,耳源性眩晕,聋哑,神经性耳聋,中耳炎,耳痛,齿痛,癜狂,痫证[],瘛疭,耳齿痛,音哑,下颌关节炎,面神经麻痹,失音症等。
刺法:张口,直刺05~1寸,局部有酸胀感,可扩散至耳周部和半侧脸部,有时有鼓膜向外鼓胀感。不能深刺,以免伤及颈内动、静脉。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不宜直接灸。
按摩:常用的按摩手法是一压一放,力度适中,每次双侧同时按压听宫穴1~3分钟,可治疗耳呜、耳聋,也可用于辅助治疗面瘫、牙痛等头面疾病,有活络通窍、聪耳明目的功效。
1、配听会穴、翳风穴、会宗穴治耳聋气闭。
2、配中渚穴治聋哑。
3、配翳风穴、外关穴治耳鸣耳聋。
4、配听会穴、翳风穴治耳聋、耳鸣。
5、配耳门穴、外关穴、翳风穴、中渚穴治聤耳。
6、配听会穴、耳门穴、合谷穴、下关穴、颊车穴治颞颌关节炎。
7、配下关穴、合谷穴治下颌关节炎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癫疾,狂,瘛疭,眩仆癫疾,喑不能言,羊鸣沫出,听宫主之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耳聋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失音,癫疾,心腹满,聤耳,耳聋如物填塞无闻,耳中嘈嘈蝉鸣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主耳虚鸣痒,或闭塞无闻,或耳出清汁。
穴位名瞳子髎Tóngzǐliáo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后曲、鱼尾、太阳、前关。名解:瞳,意指瞳子,《玉篇》:“目珠子也。”子,犹人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谁子之与也?”瞳子,意指瞳人,或称瞳孔。目之精...
穴位名听会Tīghu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听呵、听河、后关。名解:听,聆也,耳受声为听。会,有会合、聚会之义。耳主听觉,穴当耳前,为耳部脉气之聚会,以其主治耳聋气闭,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,为司听之...
穴位名上关Shàgguā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客主人、客主、容主。名解:上,与下对言。关,意指关键之处。此穴在颧弓之上缘,足阳明胃经下关穴之上,故名上关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耳前,下...
穴位名颔厌Hàyà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颔,下巴也,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,此指足阳明的气血。厌,厌倦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。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行至本穴后...
穴位名悬颅Xuálu,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:髓孔穴,髓中穴,米啮穴。名解:悬,吊挂也。颅,古指头盖骨,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。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。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...
穴位名悬厘XuáLí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悬,有系挂之义。厘,与氂通,是长毛与强屈之毛,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。穴在耳郭外斜上角,悬于头部,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,差之毫厘,相隔如山;鬓毛常强之使屈...
穴位名曲鬓Qūb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别名曲发。名解:曲即弯曲,鬓即鬓发,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,故名曲鬓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耳前鬓角...
穴位名率谷Shuài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银海精微》作率骨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蟀谷。别名耳尖。名解:率,有循、行之义。谷,泉出通川曰谷。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,本经循此缝运行,其缝犬牙交错、曲如蛇...
穴位名天冲Tiāhō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》作天衢。名解:天即天空,指头部,冲即冲要,此穴在头部两侧,为本经循行的冲要处,故名天冲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天冲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...
穴位名浮白Fúbái,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名解:浮,漂也,游也,满而溢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及《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之至大而浮。”又顺流曰浮,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