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铃子

拼音注音
Sān Línɡ Zǐ
别名

野豌豆、豆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
出处
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
来源

为豆科植物歪头菜嫩叶。秋季采收。

生境分布

生于草地、山沟、林缘或向阳的灌丛中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原形态

歪头菜(《救荒本草》)
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米。幼枝被淡黄色柔毛。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2枚,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,卵形至菱形,长2.5~11厘米,宽1~5厘米,先端钝而有细尖,基部楔形,边缘粗糙;叶柄短;卷须不发达而变为针状;托叶狭菱形,边缘具稀疏粗齿。总状花序腋生;萼斜钟状,萼齿5。三角形,下面3齿高,疏生短毛;花冠紫色或紫红色,旗瓣提琴形,先端微缺,长约15毫米,翼瓣先端钝,下部有耳和爪,长约13毫米,龙骨瓣曲卵形,有耳及爪,与翼瓣等长;子房具柄,花柱上部有毛。荚果狭矩形,两侧扁,无毛,长2.5~4厘米;种子扁圆形,棕褐色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月。

化学成分

叶含大波斯菊甙和木犀草素-7--葡萄糖甙。

性味

性平,味甘。

功能主治

补虚。治痨伤、头晕。

复方

①治痨伤:三铃子根五钱。蒸酒一两,每日服三次。

②治头晕:三铃子嫩叶三钱。蒸鸡蛋吃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