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泉穴

穴位名

极泉 Jíquán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尽处为极,水之高而有源者为泉。少阴于六经为最里,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。本经之气,承足太阴经循经内行。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膈,注心中,传交手少阴经。由本穴透出,循行于外,穴当心经最高处,喻犹出于极深之泉也,故名“极泉”。

经属

属手少阴心经。

定位与取法

定位:在腋窝顶点,腋动脉搏动处。

取法:上臂外展,腋窝顶点可触摸到动脉搏动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。

解剖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腋腔及其内容、大圆肌。外侧为腋动脉。分布着尺神经,正中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。皮肤较厚,皮内汗腺发达,表面长有腋毛,由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。皮下组织疏松,富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筋膜穿腋筋膜入腋腔。该腔为胸廓与臂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腔隙,是颈部与上肢血管、神经的通路。因此,腔内除大量的脂肪(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)外,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。而针经臂丛内侧,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,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。

作用与主治

作用:有理气活血、疏通经络

主治:上肢不遂,心痛,心悸,冠心病,心包炎,胸闷,胸膜炎,胸胁痛,胁肋痛,胁肋胀痛,胁满,肋间神经痛,瘰疬,肩臂疼痛,肩臂不举,肩周炎,腋下肿,肘臂厥冷,臂肘寒痛,四肢不收,手指胀痛,咽干烦渴[],悲愁不乐,干呕,颈淋巴结核,半身不遂,偏瘫,目黄,悲烦,气短,心悲不乐,胃痛,腋臭,心绞痛,脑血管病后遗症,癔病,乳汁分泌不足等。

配伍

1、配支沟穴治胁肋痛。

2、配阴郄穴、漏谷穴治心绞痛。

3、配肩髃穴治肩痛不举。

4、配太渊穴、天突穴治咽干,咽喉肿痛。

5、配侠白穴治心痛于呕烦满、肘臂冷痛。

6、配神门穴、内关穴、心俞穴治心痛,心悸,冠心病。

7、配肩髃穴、曲池穴治肩臂痛。

刺灸法

刺法:直刺或斜刺03~05寸,整个腋窝酸胀,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。注意:避开动脉。不宜大幅度提插,以免刺伤腋窝部血管,引起腋内出血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按摩:每天早晚用中指按摩左右极泉穴各1~3分钟,可辅助治疗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。

文献摘要

《外台秘要》:主心腹痛,干呕哕,是动则病嗌干,心痛,渴而欲饮,为臂厥;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黄胁痛,臑臂内后廉痛,掌中热痛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心痛,干呕,四肢不收,咽干烦渴,臂肘厥寒,目黄,胁下满痛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臂肘厥寒,四肢不收,心痛干呕,烦渴,目黄,胁满痛,悲愁不乐。

《循经考穴编》:肩膊不举,马刀侠瘿。
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猜你喜欢

  • 瞳子髎穴

    瞳子髎穴

    穴位名瞳子髎Tóngzǐliáo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后曲、鱼尾、太阳、前关。名解:瞳,意指瞳子,《玉篇》:“目珠子也。”子,犹人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谁子之与也?”瞳子,意指瞳人,或称瞳孔。目之精...

  • 听会穴

    穴位名听会Tīghu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听呵、听河、后关。名解:听,聆也,耳受声为听。会,有会合、聚会之义。耳主听觉,穴当耳前,为耳部脉气之聚会,以其主治耳聋气闭,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,为司听之...

  • 上关穴

    穴位名上关Shàgguā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客主人、客主、容主。名解:上,与下对言。关,意指关键之处。此穴在颧弓之上缘,足阳明胃经下关穴之上,故名上关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耳前,下...

    人体穴位养生636112023-01-13
  • 颔厌穴

    穴位名颔厌Hàyà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颔,下巴也,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,此指足阳明的气血。厌,厌倦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。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行至本穴后...

  • 悬颅穴

    穴位名悬颅Xuálu,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:髓孔穴,髓中穴,米啮穴。名解:悬,吊挂也。颅,古指头盖骨,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。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。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...

  • 悬厘穴

    穴位名悬厘XuáLí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悬,有系挂之义。厘,与氂通,是长毛与强屈之毛,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。穴在耳郭外斜上角,悬于头部,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,差之毫厘,相隔如山;鬓毛常强之使屈...

  • 曲鬓穴

    穴位名曲鬓Qūb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别名曲发。名解:曲即弯曲,鬓即鬓发,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,故名曲鬓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耳前鬓角...

  • 率谷穴

    穴位名率谷Shuài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银海精微》作率骨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蟀谷。别名耳尖。名解:率,有循、行之义。谷,泉出通川曰谷。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,本经循此缝运行,其缝犬牙交错、曲如蛇...

  • 天冲穴

    穴位名天冲Tiāhō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》作天衢。名解:天即天空,指头部,冲即冲要,此穴在头部两侧,为本经循行的冲要处,故名天冲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天冲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...

  • 浮白穴

    穴位名浮白Fúbái,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名解:浮,漂也,游也,满而溢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及《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之至大而浮。”又顺流曰浮,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