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黄芪、黄芪。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-豆科》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红花岩黄芪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.
采收和储藏:秋末挖取根,除去根头部及支根,晒干打把。
生态环境:生于荒漠区河岸或砂砾质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红花岩黄芪 半灌木,高可达1m。幼枝密被短柔毛。叶柄甚短,密被短柔毛;托叶卵状披针形,长2-4mm,下部连合,外面有毛;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21-41;叶片卵形、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2mm,宽3-6mm,先端钝或微凹,基部近圆形,上面无毛,密布小斑点,下面密被平伏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胶生,连花梗长10-35cm;花9-25朵,疏生;苞片早落;花梗长2-3mm,有毛;花萼钟状,长5-6mm,外面被短柔毛,萼齿5,三角状,短于萼简;蝶形花冠紫红色,有黄色斑点,旗瓣和龙骨瓣近等长,翼瓣短。雄蕊10,二体,花柱丝状,弯曲。荚果扁平,2-3节,节荚斜圆形,表面有横肋纹和柔毛,中部常有l-3个极小针刺或边缘有刺毛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心;肺;脾;肾经
甘;温
补气固表;利尿;托毒排脓;生肌敛疮。主治气短心悸;倦怠;乏力;自汗;盗汗;久泻;脱肛;子宫脱垂;体虚浮肿;慢性肾炎;痈疽难溃;或溃久不敛
内服:煎汤,6-15g,大剂量要用至30g。补虚宜炙用;止汗、利尿、托疮生肌宜生用。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甘、性微温。有补气固表、利尿、托毒排脓、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气短心悸,乏力、虚脱、自汗盗汗,体虚浮肿、慢性肾炎、久泻、脱肛、子宫脱垂、痈疽难溃、疮口不愈合。补气宜炙用;止汗、利尿、托毒排脓、生肌宜生用。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龙串筋拼音注音HēiLónɡChuànJīn别名大叶勾儿茶、黑观音来源鼠李科黑龙串筋Berchemiafloribunda(Wall.)Brongn.var.megalophyl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龙丝别名白马分鬃、铁线蕨、猪鬃草来源蕨类铁线蕨科黑龙丝AdiantumphilippenseL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。性味微辛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凉血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鹅脚板拼音注音HēiéJiǎoBǎn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,晒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、溪边。我国西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等地均有分布...
拼音注音HēiDōnɡ别名乌鸫、牛屎八、百舌来源雀形目鸫科乌鸫TurdusmerulamandarinusBonaparte,以肉入药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甘、咸,平。功能主治主治头晕:配黑鸡共炖汤服。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鳞大耳蕨拼音注音HēiLínDàěrJué出处《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。分布云南、甘肃、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。原形态黑鳞耳蕨,又名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骨走马别名海南粗丝木、黑骨梢来源茶茱萸科黑骨走马GomphandrahainanensisMerr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布广东、广西。性味甘、苦,平。功能主治清热利湿,解毒。骨髓炎...
拼音注音HēiGǔJué来源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薄叶碎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ilesoriatenuifolia(Burm.)Trev.[Trichomanestenuifoliu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骨头拼音注音HēiGǔTou别名铁散沙、铁骨头、牛尾蕨、山筋线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山杨柳、青蛇胆、小青蛇、柳叶夹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,黑龙骨、飞仙藤,达风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...
拼音注音HēiXiānɡChái来源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千里香杜鹃的枝叶及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ododendronthymifolium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枝叶,鲜用或晒干...
拼音注音HēiFēnɡTénɡ别名通气香、黑皮跌打、石拢藤、拉公藤、多花瓜馥木、埋罕[傣]来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黑风藤Fissisfigmapolyanthum(Hook.f.etThoms.)M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