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长叶小檗、土黄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三颗针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《江苏药材志》
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春、秋挖取全株,剪除枝叶及细根,或削除部分栓皮,晒干。
生长于林下、沟边。分布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产于广西、江苏等地。
落叶灌木,高约1~3.5米。茎多分枝,枝有细沟纹,并具针刺,刺通常不分叉,偶为三分叉,长1~2.5厘米。叶簇生;倒披针形至匙形,叶基渐狭而呈柄状,全长约4~8厘米,宽约1.2~2.6厘米,全缘,表面光滑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腋生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两轮,内轮3枚较大;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2~3毫米,较萼片略狭,内侧墓部具二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花药呈二瓣裂;子房上位,花柱不明显,柱头扁平而大,胚珠1,直立。浆果矩圆形,长9毫米,红色,微有粉,无宿存花柱。
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,有沟纹,并有少数小形皮孔。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约3~5毫米,显灰棕至暗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;针刺较多,单个或2~3分叉。主根呈圆柱形,直径达4~5厘米或以上;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;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;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呈鲜黄色,茎及枝中央具髓部;根无髓,木质部占绝大部分。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。味极苦。
含小檗碱,根含1.52%,茎枝含0.98%(均以盐酸盐计)。
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胆囊炎,肠炎,菌痢,咽喉炎,结膜炎,尿道炎,疮疡肿毒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"
③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"
内服;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龙串筋拼音注音HēiLónɡChuànJīn别名大叶勾儿茶、黑观音来源鼠李科黑龙串筋Berchemiafloribunda(Wall.)Brongn.var.megalophyl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龙丝别名白马分鬃、铁线蕨、猪鬃草来源蕨类铁线蕨科黑龙丝AdiantumphilippenseL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。性味微辛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凉血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鹅脚板拼音注音HēiéJiǎoBǎn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,晒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、溪边。我国西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等地均有分布...
拼音注音HēiDōnɡ别名乌鸫、牛屎八、百舌来源雀形目鸫科乌鸫TurdusmerulamandarinusBonaparte,以肉入药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甘、咸,平。功能主治主治头晕:配黑鸡共炖汤服。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鳞大耳蕨拼音注音HēiLínDàěrJué出处《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。分布云南、甘肃、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。原形态黑鳞耳蕨,又名...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骨走马别名海南粗丝木、黑骨梢来源茶茱萸科黑骨走马GomphandrahainanensisMerr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布广东、广西。性味甘、苦,平。功能主治清热利湿,解毒。骨髓炎...
拼音注音HēiGǔJué来源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薄叶碎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ilesoriatenuifolia(Burm.)Trev.[Trichomanestenuifoliu...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骨头拼音注音HēiGǔTou别名铁散沙、铁骨头、牛尾蕨、山筋线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山杨柳、青蛇胆、小青蛇、柳叶夹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,黑龙骨、飞仙藤,达风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...
拼音注音HēiXiānɡChái来源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千里香杜鹃的枝叶及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ododendronthymifolium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枝叶,鲜用或晒干...
拼音注音HēiFēnɡTénɡ别名通气香、黑皮跌打、石拢藤、拉公藤、多花瓜馥木、埋罕[傣]来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黑风藤Fissisfigmapolyanthum(Hook.f.etThoms.)M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