尺泽穴

中医世家医药医学百科知识网人体穴位介绍之 尺泽穴

尺泽穴

穴位名

尺泽 Chǐzé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鬼受,鬼堂。尺即尺肤,指前臂部,泽即沼泽,为水聚处,此穴在肘部,为合穴,脉气聚于此,故名尺泽。

经属

属手太阴肺经。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,五行属水。

定位与取法

定位:在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。

取法:屈肘时,触及肌腱,其外侧缘即是。

解剖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肱桡肌、肱肌。有桡侧返动、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。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。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。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,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。针由皮肤经头静脉、皮神经之间,穿肘深筋膜,进入肱桡肌。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,该神经于此分为深、浅二支。深支支配肱桡肌,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。

作用与主治

作用:清热和胃,通络止痛

主治:咳嗽,气喘,少气,咯血,潮热,肺炎,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,肺结核,胸部烦满,心痛,心烦,悲愁不乐,咽喉肿痛,胸部胀满,胸膜炎,小儿惊风,急性胃肠炎,吐泻,肘臂挛痛,肩内侧痛,肩胛神经痛,四肢暴肿,手不能伸,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,丹毒,身痛,腰嵴强痛,膝髌肿痛,乳痈,发热,癥瘕积聚,疝气,咽喉肿痛,喑哑,抽搐,癫痫,精神病,脑血管病后遗症,遗尿,尿失禁等。

刺灸法

刺法:直刺0~12寸,或点刺出血。不宜针刺过深,以免刺伤穴下血管引起内出血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5~7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不宜瘢痕灸[],以免因瘢痕而影响肘关节的活动。

按摩:弯曲拇指,以指腹按压,每次左右手各按压1~3分钟。坚持按摩可补益肺和肾,调节身体虚实。

配伍

1、配少泽穴治短气胁痛、心烦。

2、配合谷穴、少商穴治咽喉肿痛。

3、配合谷穴治肘臂挛痛,肘关节屈伸不利。

4、配肩髃穴、曲池穴、合谷穴治肘臂挛痛。

5、配少商穴、商阳穴治咽喉肿痛。

6、配委中穴治吐泻。

7、配委中穴、水沟穴治闪挫腰痛。

、配肺俞穴治咳嗽,气喘。

9、配肺俞穴、风门穴治咳喘。

10、配委中穴,刺络放血,治急性吐泻、急性胃肠炎。

文献摘要

《备急千金要》:主呕泻上下出,两胁下痛。

《灵光赋》:吐血定喘补尺泽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振寒瘛疭,手不伸,咳嗽唾浊,气膈善呕,鼓颔不得汗,烦满,因为疚衄,尺泽主之,左窒刺右,右窒刺左。心膨膨痛,少气不足以息,尺泽主之。咳逆上气,舌干,胁痛,心烦,肩寒,少气不足以息,腹胀,喘,尺泽主之。肘痛,尺泽主之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风痹,肘挛,手臂不得举,喉痹,上气,舌干,咳嗽唾浊,四肢暴肿,臂寒,短气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肩臂痛,汗出中风,小便数,善嚏,悲哭,寒热,风痹,臑肘挛,手臂不举,喉痹,上气呕吐,口干,咳嗽唾浊,痃疟,四肢暴肿,心疼臂寒,短气,肺膨胀,心烦闷少气,劳热,喘满,腰嵴强痛,小儿慢惊风。

《肘后歌》:鹤膝肿劳难移步,尺泽能舒筋骨痛。
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猜你喜欢

  • 瞳子髎穴

    瞳子髎穴

    穴位名瞳子髎Tóngzǐliáo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后曲、鱼尾、太阳、前关。名解:瞳,意指瞳子,《玉篇》:“目珠子也。”子,犹人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谁子之与也?”瞳子,意指瞳人,或称瞳孔。目之精...

  • 听会穴

    穴位名听会Tīghu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听呵、听河、后关。名解:听,聆也,耳受声为听。会,有会合、聚会之义。耳主听觉,穴当耳前,为耳部脉气之聚会,以其主治耳聋气闭,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,为司听之...

  • 上关穴

    穴位名上关Shàgguā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客主人、客主、容主。名解:上,与下对言。关,意指关键之处。此穴在颧弓之上缘,足阳明胃经下关穴之上,故名上关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耳前,下...

    人体穴位养生637452023-01-13
  • 颔厌穴

    穴位名颔厌Hàyà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颔,下巴也,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,此指足阳明的气血。厌,厌倦也。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。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行至本穴后...

  • 悬颅穴

    穴位名悬颅Xuálu,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:髓孔穴,髓中穴,米啮穴。名解:悬,吊挂也。颅,古指头盖骨,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。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。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...

  • 悬厘穴

    穴位名悬厘XuáLí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名解:悬,有系挂之义。厘,与氂通,是长毛与强屈之毛,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。穴在耳郭外斜上角,悬于头部,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,差之毫厘,相隔如山;鬓毛常强之使屈...

  • 曲鬓穴

    穴位名曲鬓Qūbì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别名曲发。名解:曲即弯曲,鬓即鬓发,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,故名曲鬓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位与取法定位:在头部,当耳前鬓角...

  • 率谷穴

    穴位名率谷Shuài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银海精微》作率骨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蟀谷。别名耳尖。名解:率,有循、行之义。谷,泉出通川曰谷。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,本经循此缝运行,其缝犬牙交错、曲如蛇...

  • 天冲穴

    穴位名天冲Tiāhōg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千金要》作天衢。名解:天即天空,指头部,冲即冲要,此穴在头部两侧,为本经循行的冲要处,故名天冲。经属属足少阳胆经。天冲是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。定...

  • 浮白穴

    穴位名浮白Fúbái,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名解:浮,漂也,游也,满而溢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及《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之至大而浮。”又顺流曰浮,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