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仙草

中药大辞典》:八仙草

拼音注音
Bā Xiān Cǎo
别名

猪殃殃(《野菜谱》),小锯藤、锯子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小茜草、小飞扬藤、红丝线、血见愁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细茜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
出处

《滇南本草》

来源

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粗叶拉拉藤全草。秋季采收,晒干或晾干。

原形态

①拉拉藤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

一年生草本,蔓状或攀缘状,长20~40厘米。茎绿色,纤弱,四方形,分枝,棱上有倒生小刺。叶6~8枚轮生,无柄,膜质,线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2~4厘米,宽2~6毫米,先端具针锋尖头,上面绿色,被倒生白色刺毛,下面淡绿色,除沿中脉及边缘被毛外,余光滑无毛,侧脉不明显。疏散聚伞花序,腋生;花细小,直径约1毫米;萼截头状,长不及1毫米,有钩毛;花瓣4,淡绿白色,有时染以紫色,卵形,极短;雄蕊4,与花瓣互生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裂。果稍肉质,孪生,表面密生白色钩毛。花期4~5月。生于荒地、园圃、耕地上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②粗叶拉拉藤,又名:锯锯藤。

一年生草本。偃卧咸稍斜举。茎六棱形,具分枝,枝上有小倒刺,粗糙。叶4~8枚轮生,叶片膜质,线状披针形以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1.8~4厘米,宽3.3~6.6毫米,先端具针状尖头,向下渐狭;全缘,具毛茸,基部抱茎。花生于叶腋,小花3~8朵,排成疏散的聚伞花序;花萼4枚,截头状;花冠轮状,极细小,直径不到1.5毫米;花瓣4枚,卵形,绿白色或有紫晕,仅基部联合。果实稍肉质,密被钩状白毛。花期春季。

生于山坡、路旁。分布于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
性状

干燥全草黄绿色或枯黄色,全体具有棘手的倒刺,茎叶多卷缩成团。茎坚韧,纤维性,叶脆,易破碎。果实多脱落,留有伞形的果柄。

产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
归经

《滇南本草》:"入少阴、太阴经。"

性味

苦辛,寒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苦,性微寒。"

②《广西中药志,:"味涩,性平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甘涩,微寒。"

功能主治

清湿热,散瘀,消肿,解毒。治淋浊,尿血,跌打损伤,肠痈,疖肿,中耳炎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湿热,诸经客热,虚痨,童痨,筋骨疼痛,热淋,赤白便浊,玉茎痛。退血分烦热,止尿血。’
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治疥癣。"
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妇人痛经。又捣烂取汁冲糯米浆,治飞扬疮。"

④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治痈肿,阑尾炎,近用于治癌。"

⑤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消炎,祛风湿,散瘀血,治痰火热症,风热眼雾眼屎多,风湿跌打疼痛,外伤皮下瘀肿。"

⑥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凉血,利尿。治血淋,尿路感染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2~5钱;或捣汁饮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滴耳。

复方

①治五淋:八仙草三钱,滑石二钱,甘草一钱,双果草二钱。水煎点水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②治妇女经闭:猪殃殃二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③治跌打损伤:鲜猪殃殃根、马兰根各四饯。水酒各半煎服。另以鲜猪殃殃全草、酢浆草等分,捣烂外敷。

④治感冒:鲜猪殃殃一两,姜三片。擂汁冲开水服。

⑤治疖肿初起:鲜猪殃殃适量,加甜酒捣烂外敷,日换二次。

⑥治急性阑尾炎:鲜猪殃殃三两。煎水内服。

⑦治乳癌:鲜猪殃殃四两。捣汁和以猪油敷于癌症溃烂处,亦可煎水内服。

⑧治牙龈出血:鲜猪殃殃二至三两。水煎服。(③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⑨治中耳炎:鲜猪殃殃,捣汁滴耳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临床应用

①治疗菌痢

拉拉藤干品0.5~2两水煎,每日2次分服;或制成片剂,每片0.3克,每次10片,日4次;或用浸膏片,每片0.3克,每次4片,日4次。观察72例,治愈(症状消失,大便镜检、培养均阴性)69例,好转(症状消失,但大便培养阳性)2例,无效1例。平均住院9.23天。

②治疗肿瘤

新鲜拉拉藤半斤绞汁,加红糖适量冲服,每日1剂;或用干品1两洗净切碎,水煎30~60分钟,加红糖适量,每日1剂,3~6次分服;或以干品洗净切碎,放铁锅中烙片刻取出,每日1两,开水冲泡,分次频服。治疗乳腺癌、食道癌、下颌腺癌、子宫颈癌共9例,其中临床痊愈(症状消失,客观检查肿瘤消失,劳动力恢复,观察1年以上病情未复发)1例,显效(症状大部分消失,肿瘤明显缩小,劳动力有所改善,并维持1年以上)3例,有效(症状减轻,肿瘤稳定或稍有缩小,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)2例,无效3例;治疗良性肿瘤6例,其中显效2例,有效4例。疗程最短1月多,最长2年。长期服用无毒性反应及明显副作用,仅部分病人服后有头昏、恶心等。若加红糖服用,反应可减轻;同时配服中药益气养营以扶正,反应可基本消失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猜你喜欢

  • 鼻血雷

    鼻血雷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鼻血雷拼音注音BíXiěLéi别名鼻血连(《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》)出处《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》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。冬季采挖,洗净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...

    B中医中药407392022-11-01
  • 鼻血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鼻血草拼音注音BíXiěCǎo别名红活美、滇荆芥、土荆芥来源唇形科滇荆芥属植物蜜蜂花Melissaaxillaris(Benth.)Bakh.f.[M.parvifloraBent...

    B中药375362022-11-01
  • 鼻烟

    拼音注音BíYān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和入其他药材后制成的粉末。功能主治《纲目拾遗》:"通关窍,治惊风,明目,定头痛,辟疫。""能追风发汗。"用法用量外用:搐鼻。制法《广大新书》:"...

    B422182022-11-01
  • 鼻涕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鼻涕果别名蜜心果、粘心果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napaulensisDC.,以根及果入药。根全年可采;果秋季采,晒干或鲜用。性味苦,凉。有毒。功能主治散...

    B中医中药健康409312022-11-01
  • 鸨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鸨肉拼音注音BǎoRòu出处《饮膳正要》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,善奔驰,常成群觅食,食物以植物质为主。繁殖于我国北部,迁至华北平原越冬。原形态大鸨,又名:独豹...

    B271422022-11-01
  • 鸨油

    拼音注音BǎoYóu别名地鵏油、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tardaL.,以脂肪入药。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,冬迁我国北部。炮制冬至翌春猎捕,捕后去毛及内脏,煮肉,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,...

    B444492022-11-01
  • 鸊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鸊鷉拼音注音PìTī别名鷉、须赢(《尔雅》),刁鸭(《食疗本草》),油鸭(《纲目》),水鸰仃(《医林纂要》),水葫芦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鸟类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...

    B483862022-11-01
  • 鷩雉

    拼音注音BìZhì别名赤鷩(《山海经》),鵕鸃(《汉书》),采鸡(《逸周书》),锦鸡(《禽经》),金鸡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。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...

    B486762022-11-01
  • 鳖血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鳖血拼音注音BiēXuè别名团鱼血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sinensis(Wiegmann),以血入药。生境分布从东北到海南岛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。功能主治滋阴退...

    B中药379732022-11-01
  • 鳖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鳖脂拼音注音BiēZhī别名鳖膏(《本草拾遗》),鳖油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。功能主治①《本草蒙筌》:"眼睫倒毛签入,可资除害。"②《现代实用中药...

    B中药大辞典501582022-11-01